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简体中文 English

对话·金钟选手丨杜永祥:创作热情被激发,是本次参赛的最大收获!

微信截图_20211119132849_副本.png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艺术领域最高奖,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10月圆满收官。

编者按:赛后独家对话“金钟奖钢琴比赛选手”,在一问一答中,走进这群在舞台闪耀的钢琴之星,触及那片属于他们的音乐世界。通过选手们一句句真诚的回答,让大家看到这样一群不懈努力、勇于探索、用心对待音乐的中国钢琴新力量。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

杜永祥

 — 广西壮族自治区音乐家协会选送 —

  -杜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青年钢琴教师

201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张放副教授

2014年考入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师从刘孟捷先生

2017年考入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著名钢琴家李素莲&冉·丹克夫妇,2020年取得博士学位


这次从自治区选拔赛,全国选拔赛到成都的正赛,长达6个月的跨度,从各个方面对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因为这是我学琴至今,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比赛。所以从比赛的各个环节,我都在了解和学习如何更有效率地准备曲目和调整心态。我也听到了其他很多非常优秀的钢琴家的演奏,也是受益匪浅。这一切对我未来的演出、比赛和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杜永祥


独家对话

1、杜永祥-广西壮族自治区音乐家协会选送 (1)_副本.jpg


Q&A

问:先后师从张放、刘孟捷、李素莲&冉·丹克四位中外著名钢琴家,在你看来,他们的教学方式差异大吗?对你之后的音乐成长,他们分别给你带去了怎样的灵感与影响?


答:在我看来,他们的教学方式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因为我可以跟四位老师们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因为与这四位老师的学习分别处在我不同的学习时期,老师的教授方法和我的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

张放老师在我本科学习生活中帮助我建立了基本的对于钢琴演奏艺术的理解框架,更多的是大量的曲目学习。


在出国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刘孟捷老师他有自己的一套很明确的手指触键方式,所以我觉得在研究生时期自己的演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音乐表达也更自然。


最后的博士导师李素莲女士和丹克先生更多的是让我学会更放松自如的演奏,也给了我很多空间自己学习。


金钟奖选手杜永祥复赛选择长江 (1)_副本.jpg

Q&A

问:面对一首全新的音乐作品,通常你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它、抓住它、演奏它、表达它的?


答:

如果是一首自己没弹过的古典经典作品,我觉得学琴多年的经验已经让我对各个作曲家的风格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何弹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或者普罗科菲耶夫,长期的学习锻炼已经让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习惯的模式,包括大量的练习,听不同的录音,自己也会录像观察自己的演奏。


如果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全新作品,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演奏新作品的,读书时代也经常帮作曲系同学在音乐会上演奏他们的作品。整体的学习步骤与学习经典作品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读谱,反复练习,体会音乐。最让我觉得不同的地方是在于,我可以和作曲家本人谈论关于他们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了解他们的创作手法。有意思的是,我常常遇到自己对他们乐谱的理解在某些片段上与作曲家本人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那这对于我和作曲家来说都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我来说,如何理解音乐中蕴含的超越音符本身的意义,变得弥足珍贵。



Q&A

问开启老师新身份不久的你,是更喜欢自己钢琴演奏家与钢琴教师中的哪个角色呢?


答:新时代,钢琴家与钢琴教师这两个角色基本上是重叠的。如果脱离来看,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角色的。也可能是受到父辈的影响,从小自己就有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不同于公共课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接触都是一对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可以了解每一个同学独特的性格和他们可爱的地方,与此同时,也尽量作为一个中立的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去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在教学当中,也会同时反馈和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我让学生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Q&A

问:有人说,钢琴家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你怎么看?


答:如果这个立场是客观的,与外界联系的,生命活着的时候,音乐家(艺术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更多的是一种不被同时代理解或者不能够被理解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却同时伴随着勇气,一种敢于在众生中坚持自己,并带领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前进的勇敢。真正卓越的艺术家的产出,它往往是超越整个时代的。它不像科学发明,可以立即改变人的生活,一个全新的科技产品可以马上得到市场和人群的追捧,但是改变人类艺术史的艺术作品在一开始的往往都是遭受怀疑和鄙夷的,比如巴赫、贝多芬、梵高。艺术家的“人生”从死后才开始,那么在他们生前,在自己的创作因为没有迎合大众口味不被理解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孤独的,但这反而是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受现代人敬仰和赞赏的地方(但大多数人往往只是敬仰和赞赏)。


如果这个立场是主观的,与自我联系的,生命永恒的时候,那就不是孤独的。因为在与音乐接触的时候,也是在和自己的灵魂接触。那些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艺术家们,之所以在不被理解、孤独的状态下还能坚持自我,那也一定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异常丰富、活跃和自我满足的。比如说舒曼,他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整个“大卫同盟”,他孤独吗?我觉得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不孤独。



Q&A

问:对于钢琴音乐,未来的你还会有哪些更多的期待或新的尝试?


答:这次的金钟之行对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激发了自己对创作的热情。那么对于未来,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音乐创作。因为自己虽然有上过类似的课程,但并非专业科班出身,我想如果有机会可以找到合适的老师去系统的学习作曲,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创作是有质量的。与此同时,也会更多的演奏和宣传中国(钢琴)新音乐,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金钟奖选手杜永祥复赛选择长江 (3)_副本.jpg

Q&A

问:这次金钟奖钢琴比赛,是你第一次弹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长江钢琴”吗?对它印象如何?


答:我是第一次弹奏长江钢琴。但通过青年钢琴家安天旭“柴赛”上的表演,也是对长江钢琴久仰大名了。因为这次比赛的试琴环节,有机会试用,并且发现它的声音更符合我的作品的感觉,我便很快决定使用长江钢琴比赛了。无论是从演奏本身还是整个长江钢琴的服务团队支持上,给我的体验感觉都是非常好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有很多享誉世界的钢琴家,那我相信长江钢琴也一定可以在国际上有自己的璀璨舞台。